Robin Williams自殺過世的消息,讓我困擾了一整天,昨晚連連惡夢,半夜驚醒在家中遊蕩一個多小時才又回房。我是個非常悲觀的人,每天要用樂觀武裝自己才能幹活過日,但喜劇演員為自己安排的死,彷彿讓我瞥見了糖衣下的 truth of life。
前天思劇場說明會上,一位年輕人問,默默做不行嗎?真的一定要有論述?
Continue reading "Robin Williams之死" »
(.... 上集)
我兒「禾也」哇哇落地來到世間之前,當父親的我,除了聽媽咪轉播兒子如何在肚子裡翻滾,在醫院看超音波掃瞄圖像、聽心跳聲「想像」兒子的樣子外,其實沒有太多可以跟兒子提前聯繫的親密互動。認真幫兒子取個獨特的名字,結果雖然只是沒幾筆劃的兩個字,但過程卻藏著父親許多想像、期許與祝福的心意。
孩子的爹用愛心與耐性走過許多委婉的思路,甚至回到禾也曾祖父幫他爹取名的家族上古年代,跟著也憶起我父親解開曾祖父留下難題的心路,最後決定了「禾也」這個簡潔的名字,從「陸霖」到「禾也」鄭家橫跨四代的家族史就這樣「起、承、轉、合」延著一條維繫心意的線索悠悠展開。
寫給我兒子禾也(Kaya)
那一天那一刻,到現在還記憶得清楚,入睡前的床上,我深深吸了口氣,然後緩緩吐氣,用難得放鬆的心情轉頭跟Febie說:
就「禾也」吧!我們的小男生就用這個名字!
Continue reading "Kaya取名的家庭故事(寫給我兒子)之下集" »
上野公園是許多人到東京必定造訪的觀光據點之一,有的人去動物園,有的人去美術館、博物館,但一般人比較少注意到座落於北側接近東京藝術大學,就在黑田紀念館隔壁的「國際兒童圖書館」。「國際兒童圖書館」,原日本國會圖書館上野分館,2000年1月1日獨立成立,成為收藏兒童書籍的專門圖書館,目前藏書有22萬冊。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6年的舊「帝國圖書館」,也就是,今年剛好慶祝成立100週年。
明治39年由1892年負責哥倫比亞萬國博覽會日本館建築的久留正道(くるまさみち)設計建造,離目前兒童圖書館不遠處的「東京音樂學校奏樂堂」也是他在
1890年設計監工完成的。原本口字型的建築設計,最後僅完成正面約3分之1。之後經歷大正12年(1923年)東京大地震與大戰,1929年後由坂本勝
比古(さかもとあつひこ)負責增築與復元工程。如今的兒童圖書館是已經歷經到第三代的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あんどう ただお)著手負責改修工程。
Continue reading "三代建築師打造百年圖書館" »
今天因為健康檢查到馬偕醫院的16樓,讓我發現到那裡有個小巧的馬偕紀念館,看著許多抱著宗教奉獻精神投入到醫療服務的牧師與基督徒的老照片,內心非常感動。讓我想起現在還在屏東、從小最疼我的姑媽。
這次回國時間匆忙,眼看只剩一週,不然真的很想去屏東看看她。姑媽年紀已經很大,希望我明年三月回國後她還身體硬朗。
姑媽年輕
的時候是個護士(很想問問她,當時住雙連,是不是在馬偕服務?),後來她信奉基督加入了長老教會,但好像祖母很不諒解,細節我也不清楚,後來她就離開了台北的家,一個人跑到台灣南端
的三地門衛生所,許多年後成為那裡的護士長。他在那裡認識了三地門年輕的國小校長,後來兩個人成為夫婦,一起把青春與生命都奉獻給偏遠山區的教育醫療。
Continue reading "想我的屏東阿姑" »
Ilya最近的一則blog《電玩遊戲文化的核心美德》,翻譯了MIT比較媒體研究Henry Jenkins教授一篇文章《Complete Freedom of Movement: video games as gendered play spaces》當中的一段,底下引更小一段。
On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video game is that it provides only pre-structured forms of interactivity, and in that sense, video games are more like playgrounds and city parks rather than wild-spaces. For the most part, video game players can only exploit built-in affordances and pre-programed pathways. “Secret codes,” “Easter Eggs,” and “Warp zones” function in digital space like secret paths do in physical space and are eagerly sought by gamers who want to go places and see things others can’t find.
Continue reading "On Affordance" »
和田 誠(わだ まこと)1936年4月10日出生於大阪,是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多摩美術大学図案(如今改名為デザイン)科畢業後,1959年進入廣告公司「ライトパブリシティ」。1968年離開該公司後成為非常活躍的自由插畫家、設計師。
【多才多藝的和田誠】
和田誠非常多才多藝,除了設計本行外,還從事作詞、作曲、翻譯等工作。和田誠也是電影迷,所以寫了不少電影評論的文章,蒐集在像《お楽しみはこれからだ》的評論集。
Continue reading "和田誠的點點滴滴" »
陳界仁《加工廠》的開端,我們看到三個看似跳躍的鏡頭。
第一個鏡頭,是一整片慘綠的電腦螢幕牆、人群消散的股票市場。這是資金瞬間快速流竄的全球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一個解讀全球化痕跡的電子窗口。
第二個鏡頭,是一座曾經繁忙運轉人力資材而如今顯然已遭廢棄的工廠。
第三個鏡頭,站立在空蕩廠房內堆積著停擺廢棄的桌椅機具當中遺失了工作機會的女工。
Continue reading "通過「陳界仁」(7-6):全球化的在地傷痕" »
平面圖像作品《魂魄暴動》跟其後電影映像的《凌遲考》內容主題相近,讓我們可以從這兩個作品的差異上觀察到陳界仁在美學形式上內在辯證的演化軌跡。在《魂魄暴動》中,創作者自我圖像的多重拼貼在有限的二維平面上創造出視覺/意識的流動性,因而揭露了觀看凌虐的暴力性與倫理緊張,已經讓我們預視了陳界仁在《凌遲考》之後透過影像表現的美學形式。
Continue reading "通過「陳界仁」(7-5):展示美學 & 輪迴宿命" »
《凌遲考》的副標題是「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陳界仁透過圖像模擬再現一個受刑者接受身體凌遲的過程。前後考察陳界仁的系列創作,它像是個匯入轉出到陳界仁其他作品的核心通道,
在此作品當中,我們看到更早《魂魄暴亂》的圖像延續,也被預知隨後的《加工廠》。《凌遲考》的陳界仁,一方面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美學形式,並成功地使它成為創作內容的成份,另一方面也在「拍攝受苦與對受苦的觀看」這個危險的創作主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學倫理。
Continue reading "通過「陳界仁」(7-4):《凌遲考》的後設複製" »
Recent Comments